更新日期:2010/10/01 04:11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多數人會想到作家劉俠,她的手指關節變形,甚至需要坐輪椅,其實現在藥物進步,嚴重如劉俠已越來越少,不過,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是有早期難以診斷的問題。風濕病醫學會推動超音波評估,輔助X光不足,希望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32歲的林小姐4年多前發現手腕疼痛,至骨科就醫,照X光,醫師判斷可能是拉傷,開給她消炎藥、止痛藥。但她很納悶,沒有運動怎會拉傷?直到手關節、膝關節開始紅、腫,症狀越來越多,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表示,過去僅以X光檢測,但X光主要用於觀察骨骼侵蝕、關節狹窄、變形,已是發炎造成的結果,無法偵測到發炎的狀態及早期病灶。

 

但超音波可看到發炎狀況,軟組織腫脹、積水等變化,而且可透過彩色杜卜勒超音波來評估發炎的分佈與嚴重性。與X光一樣,超音波同樣有健保給付,且不用擔心輻射的問題。

 

不過,他也強調,X光可以確認骨頭的病變,超音波可以補不足,因此在診斷時,兩者都要檢測,至於後續追蹤則以超音波為主,因為超音波才可看得出一、兩個月的病變,X光不夠敏感,僅看得出半年至一年的病變。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羅淑芬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漸進式的全身免疫系統疾病,發生率約千分之5到15,台灣估計有10萬名病友。病因起於滑液膜發炎,一旦發炎越來越嚴重,開始侵蝕關節的骨頭,只要一到兩年就足以造成不可逆的關節損害。越早以生物製劑治療,再配合影像學精密追蹤,效果越好。

 

張棋楨也設計123口訣,提供病友參考,即遵醫囑積極用藥、每週2次溫水復健運動、每3個月一次超音波評估,才有機會降低發炎、保關節。

 

資料引用來源: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01/78/2e3kn.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yu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