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9 04:11  

文/蕭伊芳

 

如果有人總是對你的話毫無反應、甚至迴避你的眼神,也幾乎沒看過他出現過想和你有任何社交互動的表現。他說話可能很緊張、不清不楚或經常重複語句…。這時請先沉住氣,他或許不是對你反感或故意無視你的存在,他可能有影響溝通的自閉性疾患(俗稱自閉症)的症狀。

 

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V-TR),某些症狀的發生可以推論為某種精神疾病,這樣診斷的本意是讓醫療體系人員可以依此對個案有大略而一致的概念,以便在不同時間點幫助個案,但無可否認,有時卻讓個案感到污名化,甚至再次影響到人際關係。

 

我們不能預期何種身心的變化將「挑戰」或「豐富」我們,或周遭人們的人生。不過,透過對心理疾病的基本認識,我們更能掌握自己的情緒,較不容易因他人看似不友善的「外顯行為」,馬上感覺受到傷害,同時也不會在無意間傷害了對方。

 

只要是人,都會生病,無論是心病或是身體上的病痛。不過,不管是任何身心上得承受的變化,都不足以抹滅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最近在美國艾美獎上光芒四射的電影「唐普耳.格蘭丁」便是敘述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唐普耳.格蘭丁博士(Dr. Temple Grandin)的故事。

 

格蘭丁博士3歲時被診斷有自閉症,直到4歲才學會說話,在一些家人、老師、同學貴人們的幫助下,她學習如何在無法了解周遭他人的言行,無法與他人有適當的互動溝通下,運用自己自閉症的特色─縝密的觀察力以及圖像式連結思考,成為動物行為界的傳奇專家。

 

因為她,牛隻得以脫離殘酷的飼養生活,在北美有一半以上的牛隻都生長在她所設計的人道飼養系統中。

 

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相近,沒有相同。當我們以此角度看待自己與別人時,便能漸漸拋下那些根深蒂固的「應該」、「本來就是」的成見,然後就能感受到彼此更多元的特質,也可期待更能相互溝通、欣賞的人際關係了。

 

資料來源: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09/78/2kihj.html

yoyu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1/05 23:42  

(中央社台北5日電)有興趣幫人計算預期壽命的醫生,現在有個簡單方法來盱衡壽限,即研究人員發現,走路速度對預測老人能活多久相當有用。

 

美國「我的健康日報」(My Health News Daily)報導,研究顯示,每秒走1公尺以上的人,會比走得較慢的同性別、同年紀老人活得更久。

 

研究人員史圖登斯基(Stephanie Studenski)博士說:「我們顯示了,一個人移動的強烈程度,能反映出他的活力與健康。」她是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教授。

 

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這項研究的目的不是要讓大家走得較快,以期活得更久。

 

史圖登斯基說:「你的身體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走路速度,這就是你的速度,你的健康指標。情況確實如此:這是種指標。跑到外面,快速走路,不一定代表你會突然的活得更久,還是要解決潛藏的健康問題。」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以根據一群人延著4公尺步道走路的速度,預測他們10年間的存活率。

 

在男女性大多數年齡層中,能活到平均壽命的人,走路速度大約為每秒0.8公尺。研究指出,走路速度在預測壽命上,比年齡或性別還要精準。

 

對75歲以上的人來說,這個數據尤其精準。研究人員說,這表示對老人來說,走路速度是一種「生命徵象」。

 

史圖登斯基說:「想想看,生病的人步伐不會那麼輕快。因此,走路速度能檢視一個人的老化與健康狀態,這並不讓人驚訝。」

 

這項研究是依據9項先前研究的分析,這些研究檢視近3萬4500人的走路速度、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病歷與存活率。

 

史圖登斯基說,我們的走路方式還有能走的多快,取決於我們的活力、運動控制與協調性,因此,需要多個身體系統適度的運作,包括心血管、神經與骨骼肌肉系統。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資料來源: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05/5/2kbiq.html

yoyu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1/07 23:10  

(路透芝加哥6日電)美國研究人員已研發一種利用免疫系統檢測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的方法。他們表示,這種方法在幾個月內可能得以研發出阿茲海默症的血液檢測。

 

這項今天刊登在期刊「細胞」(Cell)的研究顯示,這項技術已成功從6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液樣本中,精確找到阿茲海默症的線索。

 

佛羅里達州朱比特(Jupiter)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柯達戴克(Thomas Kodadek)接受電話訪問時說:「這種方法可能得以擴大應用至癌症等其它疾病。」中央社(翻譯)

 

資料來源: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07/16/2kg4l.html

yoyu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